Tuesday, January 29, 2008

[随心思想] 经济不能作比较


我们尊贵的首相大人说:葡萄蘋果不能相提並論‧勿與經濟強國作比較(星洲日报 2008-01-28)

他说的“经济强国”,不是一般所指的欧美国家或日本。而是新加坡和香港。这,难道又是“大马,能!”的精神吗?

不跟新加坡和香港比,跟谁比?

奇怪了,我们不是标榜自己“政局稳定”,“经济前景良好”,“国民和谐团结”,“教育制度完善”吗?看看香港,动不动人人走上街,反这样反那样,马来西亚都没有这样言论自由乱来!

我们拥有的资源比人家少吗?石油,油棕,木材,海港。。。人才?香港和新国有什么?人家连水都要跟大马买!

别人没有的,我们有;别人有的,我们亦不缺。为什么我国不能跟他们一样成为经济强国?

不跟经济强国比,难道跟邻国印尼`菲律宾比吗?比贪污腐败?新闻自由?还是比谁输出女佣较多?这究竟是什么第三世界国家的心态?

既然不跟新加坡和香港比,为何又耗大笔金钱大搞所谓的“宇航工业”,送人上太空?连新加坡和香港都不如的国家,凭什么厚着脸皮跟宇航强国饿美较劲?

我们国家的未来在哪里?

尊贵的首相大人,醒醒吧不要再睡觉了

=================================================================================

吃飯讀書,不簡單 (摘錄自鄭丁賢的評論)

小時候,父母親對你說:“孩子啊,乖乖把飯吃完。你看,中國和印度的小孩都沒飯吃。”

今天,你應該對孩子說:“孩子啊,乖乖把書讀完。你看,中國和印度的孩子,已經在搶你的飯碗了。”

前者是以前的世界;後者,不是未來的世界,而是如今的世界。它已經活生生發生了,只是很多人還不知道,或者還不能接受。

不久前,副首相納吉到印度訪問,行程包括前往印度的矽谷邦加羅,參觀印度軟件巨頭,也是世界最大的資訊工藝外包公司Infosys。

Infosys創辦人Narayana Murthy,很客氣的接待納吉,同時也很禮貌的敘述他和馬來西亞的一段淵源。

幾年前,Infosys有意來馬來西亞投資,準備把部份業務分散到這裡。
當時,Infosys雖然沒有今天的規模和地位,但是在全球資訊工藝領域,已經嶄露頭角,尤其在商業程序外包(BPO)方面,獲得歐美眾多跨國公司的委託,份量非同小可。

它相中了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政府部門卻把它當成是一家嘛嘛檔公司。各種投資申請,束之高閣,無人理會。

資訊業一日千里,邦加羅總部不能適應大馬的甘榜作業方式,派出高級人員來馬洽談,移民局卻把印度電腦專才當成是孟加拉勞工,在簽證問題上大作文章。

無奈之下,Infosys撤消投資計劃,並且在投資名單中刪除了大馬。
Narayana先生敘述這段經驗時,不知心情如何,是遺憾呢?還是暗暗爽在心裡?

很可能是暗爽吧。沒有在大馬設立基地,並不影響Infosys的發展。幾年之內,它成為全球最耀眼的電腦軟件公司,並且在全球大展拳腳,包括獲得中國政府熱情邀請,提供特別優惠獎掖之下,前陣子在中國上海落戶,準備在2009年時,在中國聘請1萬名員工。

與Infosys失之交臂的大馬,雖然也未淪落到窮途末路,但是多媒體走廊的招牌怎麼擦也亮不起來。還有,幾萬名大學畢業生,包括許多國立大學的電腦、資訊工藝學生,找不到學有所用的工作。

身為副首相,納吉的心情又是如何?

愛打高爾夫球的納吉,當然知道全球最佳高爾夫球員之一的VJ Singh。原籍斐濟,印裔血統的VJ Singh,80年代末期曾經在大馬駐留,對大馬環境頗為鍾情,因此曾經申請成為大馬公民。

但是,大馬的移民局官員何曾在乎VJ Singh,也許他的申請,還排在幾萬名,或幾十萬名印尼和菲律賓人之後。

VJ Singh後來離開大馬,幾年之後,他榮獲世界數個高爾夫球賽的冠軍,並且曾經排名世界第一。只要扭開體育頻道的高爾夫球賽,就不難聽到:“來自斐濟的VJ Singh,3桿入洞,得到了birdie…。”

世界變了,大馬卻變得很慢。

也許有一天,中國和印度人會說:“孩子,乖乖吃飯,乖乖讀書。你看,馬來西亞的孩子沒飯吃,沒書讀。”

(星洲日報/情在人間‧作者:鄭丁賢‧2006/06/21)

Monday, January 28, 2008

[雕刻时光] 峇厘初体验:离开美丽的传说


原本计划一整天在Sg Pakerisan和Sg Petanu附近寺庙的圣水旅程只维持了一个早上,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也已经完成了这趟旅程里应该完成的部分。四天的时间的确无法游览所有风景,而旅行和人生一样,原本就是个取舍的游戏。

没有固定的目的地,跟司机讨论之下,决定循着他所建议的路线走。我们来到了一座位于山上的庙。原来这是供奉火山和火山湖的神庙,Pura Ulun Danu Batur。从建筑方面看来,这里比起之前去过的庙宇受到较多的佛教影响。中午天气很热,可是蓝蓝的天空使我拍照时也特别起劲。资料说这里是峇厘岛的大庙之一,只是外貌看来有点旧了,也不见有很多信众。我还蛮享受没有什么游客或信徒,可以安静自在地游览寺庙的风光。这寺旁边还有一间庙,里头很多的Meru多层塔,我们在半途中碰见两个卖明信片的女孩,除了为我们引路还带我到寺后面可以遥望巴都尔火山的地点。原来这里也可以看见火山,早知道就不必浪费钱去吃那贵且难吃的午餐了。随手拍了一些照片,看见一群在庙后踢球戏耍的小孩子;他们看见我手拿相机就摆起甫士要求拍照,也跟他们来个合照。幸好这不是那些拍照要收钱的地方,不然我就麻烦大了!

Pura Ulun Danu Batur和蓝天

足球小子和卖明信片的小女孩;我们身后就是巴都尔火山。

旁边的庙叫Pura Tuluk Biyuh Batur,看名称也应该是跟巴都尔火山有些关连,里面的多层塔在这几天内见识了很多,离开之后,就都是美好的回忆了。由于两个小女孩的热情帮忙,我不好意思不帮她们买一些明信片,虽然知道我买的价钱比较贵。就当作谢谢她们的帮忙吧。

Pura Tuluk Biyuh Batur里的Meru

回程途中,经过木雕市场Tegallalang。这里出名卖非常便宜而且精美的木雕产品。如果喜欢木雕这里绝对是峇厘岛首选的购物名胜,长达数公里的店铺,要比较价钱有些不容易,需要多些时间。对木雕没有什么兴趣的我,倒是喜欢这里的美丽梯田。虽然梯田范围不算大,但层层的绿色线条还是难以抗拒。田野间布满了交错的椰树,形成独有的热带气息。
Tegallalang梯田

时间还多的是,Wayan Kiong就主张带我们到Gianyar参观一座雕刻景致的寺庙。峇厘岛居民的宗教习俗属于独有的特色,有机会的话我倒想看看明信片里面的宗教盛会,我想那应该是一番人文美景。只是这几天里只能看见零星的居民去拜神的场面,不甚壮观。本身也是木雕师傅的Wayan Kiong也没介绍错,那庙的雕刻看来都很精美,缺乏艺术细胞的我只能牛嚼牡丹,随意观看便离开。
庙里雕刻

算来还有多余时间,原本打算陪双仪回乌布去做手部和脚部的SPA,结果司机以不顺路为由,把我们带到了比较靠近机场的Sanur海滩。这里是峇厘岛第一个发展旅游业的海滩,现在也许没有库塔海滩的热闹和繁华,如果想离开繁嚣的人群其实也可以考虑像Sanur这样比较幽静的海滩。我和双仪悠闲地消磨这峇厘假期的最后时刻,感受骄阳和海风,心情是如此畅快。

Sanur碧海蓝天

去飞机场的路途,我看见一抹夕阳照射在这片众神明保护的土地上,数天前的夕阳景色浮现在脑海里,就这样结束了动人的峇厘之旅。我心想,但愿有一天我会走过多少不同的国度,带上不同的记忆,与这里的美丽传说,再次聚首。

Saturday, January 19, 2008

[雕刻时光] 峇厘初体验:生命中的圣水

Gunung Kawi的梯田景色

最后一天在峇厘岛的行程,决定往乌布西北角去,走访数个重要的寺庙。这些受兴都教和佛教影响的寺庙,坐落在Pakerisan river以及Petanu river附近,在2007年同时被提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过当中有一些庙并非游客区,Wayan Kiong也没有事前准备路线,所以只好去了当中比较有名的而已。

往乌布西北角经过Gianyar,峇厘岛其中一个盛产稻米的小镇,而Pakerisan river以及Petanu river也流经这里。我们去的第一个地方是Gunung Kawi Temple,有些资料上也称为旧圣泉寺,进入寺庙之前必须经过一段长长的梯级,途中回看见美丽的梯田和河流。Gunung Kawi的特别之处就是有两排刻在山中的皇家陵墓,而究竟是哪个皇室的陵墓则众说纷纭,只知道这陵墓在大约十一世纪左右建成。更有传说是巨人Kebo Iwa在一夜之间用指甲刻划而成,当然那只是传说而已。

传说中的神秘陵墓

离开Gunung Kawi后,我们去到同样位于Tempaksiring的Pura Thirta Empul,“Thirta”在峇厘话里是水的意思,所以这庙也称圣泉寺。跟大部分峇厘庙宇一样,这寺分成三个曼陀罗,即佛教中同中心的圆圈之意。三个曼陀罗最里面的代表极乐世界,中间的是人类的世界,而最外面的则代表自然环境。Pura Thirta Empul圣泉寺里面有个很大的浴池,里面就是信徒的圣水。信徒们以圣水沐浴是祈祷仪式的一种,每个月一次,圣泉寺会挤满信徒沐浴虔诚地洗涤心灵。不巧我去峇厘时没有遇见这样轰动的场面。

圣泉浴池

圣泉寺供品

至于其它同样跟Pakerisan river以及Petanu river有关的峇厘寺庙还包括了Pura Pengukur-ukuran, Pura Pegulingan,还有前一天去过的Goa Gajah。虽然峇厘寺庙何其多,但不同的地方都有其特色所在,而那些古老传说更是令人神往。

一路北上,到达Kintamani时已约莫午餐时间,结果在那儿吃了贵且不好吃的自助餐。会在那儿用餐的唯一原因是可以遥望东边的巴都尔火山(Mt Batur)和巴都尔火山湖(Lake Batur)。看着这如画的风景,吹着凉凉的山风,还是不错的享受。峇厘岛民实在会做游客生意,敢情司机也有抽佣,在这些地方他们也不会带我们到别的地方吃午餐的。巴都尔火山湖是火山爆发的杰作,而这座依然活跃的火山,和邻近的峇厘最高峰Mount Agung,成为峇厘东部的一道美丽风景。

火山留影

巴都尔火山(Mt Batur)和巴都尔火山湖(Lake Batur)

Tuesday, January 15, 2008

[雕刻时光] 峇厘初体验:海神庙之夕阳无限好


前一天经过Jatiluwih后,原本要去Tanah Lot著名的海神庙。那里是峇厘岛另一观赏日落的绝佳场所。但乌云密布,难见阳光的情况下,惟有改去第三天的行程。Wayan Kiong倒也蛮合作,因为从乌布去Tanah Lot是相当远的距离,比较没那么顺路。我觉得他比起第一天的态度好了很多。

Tanah Lot,在峇厘话的意思是“海中的土地”,海神庙就建立在离海岸不远的巨大石块上。面对数百年的海浪潮汐,这里的巨石被磨成今天的形状。海神庙(Pura Luhur Tanah Lot)和乌鲁瓦图庙(Pura Luhur Uluwatu)一样,由同一个来自爪哇的传教士与十六世纪时建立,是其中一座峇厘岛历史上重要的沿海寺庙。今天它除了是神圣的寺庙,还是峇厘岛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在八十年代时,海神庙的岩石逐渐遭受严重破坏,今天的海神庙有三分之一的巨石是日本政府帮助之下修复的成果。

涨潮时,海神庙将完全被海水包围

进入海神庙后,如预料中这里充斥着多国的游客,都是为了一睹这里迷人的景色和日落而来。这一天的天气比前一天好多了,下午四点多时阳光猛烈,看来可以再次观赏醉人的日落美景。我和双仪在人群中游移,找寻好角度拍照,也在炎热的天气中等待太阳沉下的一刻。


海神庙景色

在夕阳缓缓下沉之际,我们尝试以不同的角度观赏夕阳。我不禁觉得自己何其幸运,能在三天内第二次看见如此美丽的日落,而且在一个美丽的岛屿上。我们站在海岸边的礁石上,遥远的海平线和视线联成一线,看着海水被映成橙黄色,潮汐不断拍打着海神庙的巨大礁石,承受着这经年累月的冲击,海神庙仿佛默默守护着这神圣的小岛。


夕阳无限好

日落后回乌布时又是一段蛮长的路程,Wayan Kiong在路途中和我分享了很多关于峇厘岛、关于他自己和其他故事,谈话间拉近彼此的距离。他说一星期后他的村落将有婚礼进行,而奉神至上的峇厘人少不了进行许多拜祭筹神的活动,热闹非常;而如果他有载客人也会带同前往。可惜我错过参与岛上文化活动的时刻,并半带笑说不如等他结婚时再来赴宴。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我下次再来探访峇厘岛的理由。

Monday, January 14, 2008

[继续乐与路] 马来乐坛崛起:中文媒体的借镜

“One Buck Short: Halal & Loving It”专辑封套


上个月某夜跟志伟谈起一些马来与中文音乐的趋势,一天后造就了以下的文章。第一次登上星洲日报了,还蛮开心的。


从马来乐坛火红现象谈起

作者:沈志伟 与 梁广康 (2008年1月6日刊载於星洲日报言路)

去年十二月,某家电臺在雪州的某商场外举行电臺週年庆。马来独立乐团Hujan和Meet Uncle Hussain是当晚最火红的表演嘉宾。乐团出场即获得如雷的欢呼声,年轻观众情绪出奇高涨。这与一年前本土马来乐坛的萎靡状态截然不同。在此之前,印尼流行曲不断犯境,乐坛被强势的邻国音乐“侵占”得透不过气。当时本土乐团的受欢迎程度难以与今日相比。

随著网络的蓬勃发展,新元素突破传统的传播方式传入歌手的耳朵。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灵感结合本土的风格与传统音乐,化成扣人心弦的曲目为马来乐坛掀开新篇章。自2007年中叶,独立音乐收到电臺的亲睐与发掘。电臺为另类音乐专设排行榜并给予“独特”的音乐非常大的支持与很高的曝光率。原本是网络歌手的Hujan乐团,极短的数个月内扶摇直上,获得惊人的支持。几家电臺不断挖掘有才艺的“独立” (Indie )音乐和网络音乐使到本地非中文乐坛短时间内扭转颓势,Bittersweet,One Buck Short,Silent Scream,Pop Shuvit,Flop Poppy变成年轻听众耳熟能详的名字。

中文乐坛当然不乏突破现有框框而作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人,诸如台湾的陈珊妮、黄立行、陈绮贞、自然卷、张悬;香港的林一峰、AT17、The Pancakes、My Little Airport、黄贯中、人山人海。他们的音乐当中,民歌、英式摇滚、嘻哈、重金属、迷幻电子音乐等,并非主流曲风,但充分发挥创意。但主导音乐动向的电台却认为它们无法吸引听众,恣意把它们边缘化。

黄明志是一位凭著互联网在华人社会迅速火红起来的大马人。他靠其独特趣味的饶舌歌曲与刁鉆的歌词得到群众支持。不过无奈的是居然没有任何一家中文电台介绍他的歌曲,只是片面地谈论政治课题上的纠葛。从网路歌手到後来发片,黄明志的歌曲始终没能荣登大马中文电台的殿堂。中文电臺一向来号称“支持本地创作”,但行动与口号有些出入。

唱片业里有一重製做手法称为 “reference” (参考)。业者一旦发现某曲风或某歌手路线受欢迎,便会蜂湧“创作”出旋律相似的歌曲。这种抄袭风气已经泛滥。因此扭开中文电臺,缺乏创意的“创作”比比皆是。此歌与彼歌相差无几;此歌手与彼歌手路线极为相像。因此市场上的专辑性质不断重叠,造成许多歌手泡沫化,红不起来。

某些唱片业者甚至指定作曲者需遵循旨意“创作”出指定类型的歌曲。他们要的是那些朗朗上口的“卡拉OK型”音乐,以方便登上K歌榜,让自己能够从卡拉OK业者抽取版权费。美国唱片业称这类歌曲为“Middle of The Road Music”(中庸派)讽刺这类缺乏艺术价值,纯粹为了盈利而做的歌曲。

提倡自由创作的西洋乐坛千变万化。97及98年流行另类摇滚;99及两千年,拉丁歌手占据英语乐坛。01至03年,黑人嘻哈及説唱音乐领航。 2004冒起加勒比海 Reggaeton音乐。近两年内舞厅音乐(Dancehall)开始流行起来。十年的光景,英语乐坛变化有如沧海桑田。马来乐坛也从被印尼歌曲阻击的惨状赢回市场。但是中文主流乐坛仍然死搂著N年前的音乐无法突破。

主导音乐动向的电台需要大改进。音乐节目主持人迫切需要汲取音乐知识和提高鑑赏能力,并且在挖掘新曲风、新元素上多下工夫。勿随便把稍微轻快的歌曲或击鼓较多的音乐称为“摇滚”或甚至随意把拥有饶舌元素的歌曲指为“嘻哈”,对所有新歌曲只称讚不批评。

不断抄袭“中庸派”音乐的製做手法已经是个死胡同。性质不断重叠的“新秀”无法吸引听众购买正版专辑。继续推出千篇一律的“卡拉OK”歌曲使到中文市场被外语歌曲吞噬。创作不应该是为了赚取特定盈利而预设目标。“有创意”的旋律必须在自由的气息下孕育而生。这才能为中文流行音乐作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