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31, 2009

[Random Thoughts] 猪肠粉故事

猪肠粉,是再普通不过的一道食物了。

小时候对于猪肠粉的记忆,是在我家附近的巴刹门口的猪肠粉档。昏昏欲睡的午后,信步走路到猪肠粉档,买一包回家吃,就这样过了无数悠闲幸福的下午。猪肠粉有两种:普通一片片切成河粉状的,还有捲状的、里面放了虾米、长豆、萝卜和沙葛,两者味道大相径庭。猪肠粉切开了,可淋上熟油,甜醬,辣椒醬,冬菇汁或咖哩。简单地,只放熟油生抽加芝麻,不然就冬菇汁掺咖哩汁,味道浓厚。再配上一些煎酿炸料或猪皮,吃法许多种。

后来在马六甲吉隆坡一带就鲜少有机会吃到这样的猪肠粉了,取而代之的是在点心茶楼的港式猪肠粉。我才发现,原来除了怡保和霹雳中部附近的城镇,很难找到那捲状加馅料的猪肠粉。虽然我不是捲状猪肠粉的忠实拥护者,但少了这种做法,感觉像缺少了什么似的。这也渐渐成为我少吃猪肠粉这食物的理由了。

安顺燎记猪肠粉安顺燎记猪肠粉

工作以后,听朋友提起在安顺一种十分出名的猪肠粉。我觊觎许久,终于在一次机缘巧合,广安买回来怡保,结果我一吃难忘。这安顺的猪肠粉属于捲状加馅料的,只是里面的料跟怡保的不同,放的是菜莆、炸葱、虾米、猪油渣还有什么我都忘了。最特别的地方是它并没有像其他猪肠粉那样淋上满满的酱汁,而是完全干的,半点汁也没有。配上通常拿来配云吞面的青辣椒,倒有另一番风味。打开来香气四溢,令人唾涎三尺,我抵挡不住这美味的诱惑,很快地就把猪肠粉一扫而光。从此记忆中多了这旖旎霸道的味道,侵占了我的味蕾。以至后来我特意到安顺去,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这味道独特的猪肠粉。

槟城小蓬莱茶室猪肠粉槟城小蓬莱茶室猪肠粉

在槟城生活久了,也发现这里许多的本土情怀地方特色,猪肠粉亦是其一。这里的猪肠粉没有我熟悉的多料多汁,就只一条捲状柔滑雪白的肠粉,典型的吃法是肠粉配上芝麻,沾着虾膏和辣椒醬吃。虾膏跟槟城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放进猪肠粉里面了。刚开始我有点抗拒这放虾膏的猪肠粉,它的味道太浓郁了,不是人人能接受。但久而久之,吃了几档出名和好吃的,我也渐渐发现和接受猪肠粉配虾膏的美味了,也许是融入了这里生活的关系吧!初时来到槟城不谙福建话的我,现在也会讲会听几句,一点一点学习了这里的文化。

一盘简单的食物,背后有着许多历史、文化、生活、记忆,勾勒着我们的味蕾,令人饱暖的又岂只是食物本身呢?


本文也刊登于中国报<天下无双>专栏。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Travelogue] 适耕庄稻香


离开了意外发现的瓜雪皇家山,我们回到沿海公路继续北上。沿海公路其实看不见马六甲海峡,车内播着CD听着歌,人也天南地北地开始吹水起来。阳光配合出游的心情,送上一路的蓝天白云,愉快不已。

下一站其实是我计划了好久想去看看的地方,也是雪州闻名遐尔的鱼米之乡-适耕庄(Sekinchan)。小时候读书时已听闻这名字,我喜欢它的中文翻译,意为适合耕种的村庄,非常传神。从瓜雪北上大约一小时左右,当看见适耕庄的路牌时,右边就会出现一大片青绿的稻田,欢迎我们来到适耕庄。车里也播放着周杰伦的《稻香》配合气氛。


啊,我一直朝思暮想的适耕庄稻田!我多次听闻这片青绿色的风光,也在网上看过不少照片,如今亲眼看见这平坦无际的稻田,还是惊叹不已。适耕庄的稻米产量为全国最高,连有米乡之称的吉打州也俯首称臣。这里拥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加上施肥的知识和科技的运用,使它成为全国各地稻田的榜样。跟吉打、霹雳、槟城等地的稻田相比,适耕庄的稻田并不多见杂草,一片片排列整齐的青色稻田,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我们身处其中,感受着这美丽的田园风景,当然也不错过拍照的机会。



从来没有见识过适耕庄的翠绿的我,今日总算得尝所愿。蓝天白云加阳光的衬托下,我尝试以相机捕捉这稻田的美丽。广阔的稻田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感觉无比畅快。想想虽然东海岸的公路之旅无法成行,来到适耕庄体会稻香闲情,也是另一种收获。


离开稻田后,我们随意在市中心解决了午餐。适耕庄除了有稻田,也是个渔产丰富的渔村,是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有资料说这里也可以吃到鲨鱼肉,我们功课做不足,没把渔村安排在内,只好作罢。后来旅程结束,我才发现原来适耕庄已成为巴生谷一带摄影发烧友的热门景点,跟Semenyih的茅草山(Broga Hill)和Sepang的Morib海岸齐名了。只是摄影虽好玩,还得注意别破坏了这儿的田园风光了。

午餐之后,猛烈的太阳也感受到我们的热情。离开适耕庄,我们按照路牌的指示,北上安顺(Teluk Intan)。

Wednesday, August 19, 2009

[Travelogue] 五月公路行


我们在大学的那一群死党,虽然各自在马来西亚各个角落寻找自己的理想,毕业后仍然常互通信息,但不常见面,一年也许才见那么一两次。为免感情生疏,我们早在半年前就约好这一次五月假期的旅行。之前说好的东海岸公路行,说了半年,不过也不懂因为经济不景气还是其他原因,一个两个都最后一分钟放飞机,聚会眼见就要泡汤了。

不死心的我,后来建议放弃东海岸,只去林明山看那迷人的云海日出和彩虹瀑布。可惜假日太多人,住宿全爆满,看来林明的魅力不小。不过,也不懂是马来西亚的旅游点太少还是大家响应政府号召本土旅行。吸取了上次假期在金马伦塞车的恐怖经验,我决定不去人多拥挤的旅游区,搜寻了一些东海岸的海岛资料,临时准备又太费事,还是留给下次吧。我在电邮往来时,把旅程命为“D-trip”,原本要把聚会搞得轰轰烈烈,但最后竟差点变成三流的行程。身为策划者的我就非常不民主地,擅自决定了一个西海岸的公路之旅。由于想要去霹雳的安顺,我们的路程特意围绕着这地方。我大概的草拟了一个巴生、适耕庄、安顺和怡保的路线,然后我们七个人两辆车写意地出发了。

那时的我,迫切需要一场旅行来沉淀或散心。面对这群多年的好友,我只想在假期里放开心情享受一起的欢乐,一舒胸中闷气。五月一号劳工节,我们这群不必工作的劳工比平时更早起身,浩浩荡荡地到巴生集合,为了一尝巴生道地肉骨茶的滋味。在巴生人荣辉的介绍下,总算一尝巴生肉骨茶。只是肉骨茶以浓汤闻名,但巴生的肉骨茶却给碟子跟铁匙,而不是碗和汤匙,少了大口喝汤的豪情快感,使肉骨茶扣了分数。

巴生肉骨茶

吃饱喝足,我们方才开始旅程。我对巴生一带地理不甚了解,只大约看过地图,知道我们从沿海的五号公路一直北上,往适耕庄而去。沿途并没有看见大海,只是一路经过一些喊不出名字的小镇。由于假期的关系,我们还得面临塞车,但无损我们愉悦的心情,照旧在车里有说有笑。行驶了大约一小时多,我们抵达了瓜拉雪兰莪,远处望见一座灯塔,那就是瓜雪皇家山Bukit Melawati所在了。没有预告之下,荣辉把车转了进去,广安也照跟了。Bukit Melawati山下有类似动物园里的列车,把游客载上山顶,荣辉花了小钱贿赂那个司机,省却了排队买票的麻烦,也买了便宜票,双赢。

上了山顶,可以一览整个马六甲海峡的风景,瓜雪的红树林沼泽地带也尽收眼帘。在18世纪末,雪州苏丹建立了一座堡垒防止敌人入侵,居高临下的地势适合监视马六甲海峡川行的船只。但是,这堡垒也不敌荷兰的强劲炮火之下。后来因为争夺锡矿地而爆发的雪兰莪内战,把堡垒摧毁,如今只剩下炮台、基石和刑场。我们站上炮台,观赏着风景,是愉悦的出游心情,跟昔日炮台的烽火连连,有些格格不入。

立康、文盛和“恐怖份子”Ah Yap

灯塔

炮台旁边就是吸引我们进入皇家山的灯塔了。在阳光照耀下,蓝天白云衬托出灯塔的雄伟。我喜欢灯塔这样白色的建筑物。喜欢摄影的我、广安和荣辉当然没有错过,为它拍了许多写真。拍完照片后,我们进去博物馆里参观。博物馆展览的都是一些跟以前皇室和历史有关的资料,弄得还不错。话说参观博物馆太无聊,于是大师走进一个空置的展览间扮雕像, 怎知Ah Yap手多跑去开灯,吓了大师一跳。结果Ah Yap就多了一个恐怖份子的称号,一整个旅程下来,逃离不了被大师针对的命运,一如以往大学时期那样。

灯塔与小炮

在皇家山玩闹完毕,我们离开这不在计划中的景点,继续在沿海公路往北行驶。

Thursday, August 13, 2009

[Random Thoughts] 切·格瓦拉是个美丽的误会


切·格瓦拉(Che Guevara )真的很出名。

贩卖衣服的商店,不管有牌子跟没有牌子的衣服,都经常售卖印有他的肖像的T恤。

他的脸孔无处不在,我几乎可以很肯定的说,大部分人都会看过上面的那张出名的肖像。

如果我不知道切·格瓦拉是谁,单凭上面那张照片,跟衣服、商店、餐厅、酒吧的印象结合起来,我会告诉你他是个Rock star,跟猫王、占士甸之类的经典人物并列。

可他的真正身份,是共产革命的运动人士在多国发动共产革命,死后成为了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

我在浮罗交怡的一间酒吧里头看见许多肖像,当中应该包括切·格瓦拉。店名叫雷鬼(Reggae),里面的乐队玩着流行摇滚乐。后来我跟朋友形容这地方时,说“里面有一堆长的很像切·格瓦拉那样的rock star的肖像”,忘记了切·格瓦拉的有没有出现,别人看见也可能以为他是雷鬼音乐的教父。

而最近在槟城的一间bistro吃东西,我看见切·格瓦拉的肖像,摆在一堆国旗和品牌标志旁。靠近切·格瓦拉的是猫王和玛丽莲梦露的肖像。我打趣的问在座整十位同事猜此君的身份,来个现场调查。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答案不是唱歌就是Rock star,一致得叫我惊讶。还有人说“他唱歌应该很厉害。”

从革命领袖变身成为摇滚教父。有趣,有趣。

Monday, August 10, 2009

[Random Thoughts] Gadoh !! 愚昧偏见的争斗


上个星期,从朋友口中得知一场电影欣赏会。结果在毫无预期之下就到了理大校园跟朋友观赏了这一部本地电影《Gadoh》。对本地电影认识不多的我并没有抱着特别的期望,看完后反而惊喜连连。除了对电影本身的素质,更多的是故事情节所激发的思想震撼。

《Gadoh》是由马来西亚人权组织KOMAS制作,讲述了一个马来西亚的故事。Gadoh,顾名思义即争吵或纠纷。一群中学生在学校以肤色分派殴斗引起校方的注意。一位老师Anne为了挽救校誉,独排众议以她的方式来帮助这群学生,相信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她得到身为舞台表演者的好朋友Azman的帮助,共同带领这群以华裔学生Heng跟马来学生Khalil为首的年轻人,实现不可能的任务。在学习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两派人马经历不少摩擦,也显现了对他族的误解和刻板印象。最后的美好结局,多少给予观众一些心灵上的慰籍。

剧情并不至于太沉闷,反而导演加入了许多搞笑的元素。里头许多地方性的笑点,乍看之下有点像新加坡导演梁智强的风格,使我感觉惊艳。而人物形象也刻划鲜明:思想保守的校长、苦口婆心的老师、倔强的学生、胆小怕事的印裔同学、满口脏话的阿窿等等。整部戏里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观看这部戏其实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面,偏见与歧视,在这片标榜和谐的国土上每天上演。我们聆听着电影对白,更像是与内心对话着,冲击我们对自身身份的印象。那些是我们对各族身份的印象,却不一定是事实。而电影里充满敌意的话语,都是我们愚昧的偏见所引起的。

电影完毕,掌声响起。电影监作和导演站在台前与观众交流,不少人都有分享他们的经验。这部戏挑战了我们一贯的思维模式,尝试带来改变。这令我想起刚过世的大马导演雅兹敏,她生前拍摄多部跨越种族文化的电影和电视广告,如今她的精神将会继续下去。

看完《Gadoh》的电影,让我想起不久前一位朋友说过的:“我不喜欢在填写表格时的种族一栏:马来人、印度人、华人、或其他人。我不是其他人,我是马来西亚人。”

Gadoh Trailer




本文也刊登于中国报<天下无双>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