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10 Morocco Trip.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2010 Morocco Trip. Show all posts

Sunday, December 04, 2011

[Travelogue] Fes本该是个令人迷路的城市

印象中的Fes,跟Marrakech一样是个古老的旅游城市。卖点还是以旧城区为主。指南书的介绍说它并没有像马拉喀什的Djemaa El-Fna那样特别的地标,但是,里头有一句吸引着我:Getting lost in Fez is where the fun really starts.

之前走过Rabat,Casablanca和Marrakech的medina的我,清楚知道在medina迷路的感觉。而菲斯的medina分成两个部分:Fes el-Bali和Fes el-Jdid。Fez el-Bali也称为Old Fez,是古城的重点。它是摩洛哥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伊斯兰国家中最大的中世纪古城。

我们先在城门附近吃了早餐,就跟着导游迦玛走了。如果说马拉喀什是个粉红城市,那么菲斯给我的第一印象同样来自它的城墙。Fes的城墙都是黄色的。

Fes喝到的这杯咖啡是我在摩洛哥中喝到最好味的

皇宫

清真寺

钻进黄色的围墙里,其实很容易迷路。我个人的感觉是这里比马拉喀什的medina更大更难走。但是,我们随队有个会说阿拉伯语的当地人迦玛,虽然他也不懂但当地人不见得会骗他。而且,因为有迦玛在,我感觉到跟马拉喀什完全不同的待遇。没有人动不动就过来“Konichiwa”,也没有人要指路。少了这些可能发生的事件,我感觉这次的旅程跟之前一个人的旅行非常不同。少了迷路的机会,却也少了几分未知的惊喜,我并非不喜欢这样的旅程,只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Bab Bou Jeloud是Fes el-Bali西边的入口

黄色城墙

另外一个出口。这里有好大一片空地,很多少年在踢球。

跟着迦玛行走,他带我们到某些建筑的顶上看古城。我们看见青色屋顶的Kairaouine Mosque和大学,是全世界第一间大学,比牛津和剑桥大学早了好几个世纪。迦玛也凭着当地人的带路下带我们参观皮革制造厂。菲斯是摩洛哥有名的皮革制造地,而马拉喀什则出名制造鞋子。我对皮革没什么兴趣,倒是这里的皮革制造气味很臭,应该造成不小的环境污染,化学物品也影响了皮革工人的健康。我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想离开,但那当地人跟迦玛讲了很多话,兼职导游没跟我们说,于是我也一知半解。

Medina内的皮革制造厂

老人在埋头苦干

骤眼间,望向密密麻麻的屋顶,全都高高地安装了卫星接收器,远远望去像一点点白色的斑点,点缀着古城的天际线,成了另外一道现代化的古城景色。

老房子的新装:卫星接收器

在菲斯遇见为我们带路的当地人,迦玛都会给小费给他们。路上有人听见我们要搭的士,拦了一辆十米外的的士,竟然也能讨得小费。那独特的在地文化,我和泰国人Michael百思不得其解。

下午我们到附近的小山坡上眺望整个古城。密密麻麻的古城,放眼望去皆是黄色一片,分不清是Fes el-Bali还是Fes el-Jdid。山坡上有着一些黄色城墙遗迹,应该是防御作用的Borj Nord。Medina的围墙围住了古老的历史,却也和现代隔离。这样的一道文化风景,是我在摩洛哥最大的收获。

废弃的城墙Borj Nord

迷宫般的古城

Fes火车站。摩洛哥的火车站都是这个模样,很美。

火车缓缓驶离费斯,意味着我在摩洛哥之行的结束。见识摩洛哥老城,只是初窥这个北非的伊斯兰国度。独特的景色,满满地装载在记忆里。

只是菲斯,本该迷路。

Thursday, November 24, 2011

[Travelogue] 北非掠影:前往Fes的路上


这次是我在摩洛哥最后一次出走了。出差的日子,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出去逛逛。虽然有点走马看花,但是摩洛哥已经足以带给我惊喜。

出走到菲斯(Fes)原本不在我的计划内。Fes是个古城,甚至比Marrakech更老。印象中Fes应该跟Marrakech差不多,在Marrakech的经历,让我对摩洛哥的旅游城市却步。加上呆在这个国家差不多一个月了,身心状态开始疲累。原本想好好休息,禁不住同事迦玛的善意邀请,于是我和泰国同事Michael便决定到这个老城走走。

在摩洛哥几乎都是一个人出走的我,面对三人一组的“人群”,忽然觉得很不习惯。原本的独行模式已不适用,有一点不自在。想想这样也不错,当作新的体验,也能多玩一个城市。

依然在二等火车厢内缓慢行驶。我想起曾在火车站遇见的外国游客,他们都是乘搭一等车厢的旅人。我坐了那么多次二等车厢,其实也没什么麻烦。有时候也蛮享受看当地人的游动。我记得车厢内常有小孩在玩闹,他们看见我这黄种外国人,童真地露出傻笑地表情,然后我举起相机拍照,他们也不抗拒。哄摩洛哥小孩,容易得很。

车厢里多了迦玛和Michael的声音,旅程不太苦闷。迦玛这次当了我们的当地导游,但原来他从来没去过Fes,也没什么准备。临时抱佛脚的他在火车内跟Fes人搭讪,总算问出一些端倪。

而我和Michael两个,既不懂阿拉伯语,也乐得让迦玛安排。反正,三个人一起,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了。

那就随遇而安吧。

Wednesday, November 02, 2011

[Travelogue] 北非掠影:重游Rabat

周六,Rabat的天空依然是蓝色的。这是我最后一周在摩洛哥的日子。原本没有什么计划,同屋的泰国同事Micheal刚到摩洛哥,决定带他出去一下,看看这个城市。

再重复一次,Rabat市区蛮小,景点就是那么几个。跟上次一样,升级做临时导游的我,打算把泰国同事带去Medina和Kasbah去看看。

出发前在Agdal先拍张照片。


短时间内旧地重游,少了意外惊喜,但多了一份熟悉。上一次在哈山塔(La Tour Hassan)附近认识摩洛哥朋友,没把重点放在旅游景点上。这次同游的Michael也喜欢拍照,正好大家有个伴。


去了个新景点:Rabat皇宫



我们从La Tour Hassan一路沿着Oued Bou Regreg走到Kasbah Oudaia,整个十月的天气依然很好。这一次没有新朋友搭讪,倒是有几个摩洛哥人和黎巴嫩人要求跟我和Michael合照。虽然觉得有点突兀,但后来我们索性把自己当成明星让人拍照了。后来类似经验也在欧洲国家发生,也许亚洲人在他们国家比较少见之故?

被当地人要求合照

这次可以好好在Tour Hassan拍照了



满天鸽子从Sale飞到Rabat

大西洋留影

乐器的摆设,比上次多了两把

依然美丽的Kasbah

蓝色的天空和大西洋


海边附近的坟墓

在Kasbah面对大西洋,比我第一次来时的天气更好,海天都是蓝色。Michael见到如此风景也不禁赞叹,留下对摩洛哥的美好印象。

简短旅程半天结束。回程时我吃了自己在摩洛哥最好吃的Tagine,虽然价钱稍贵却吃得开心。回程时保持兴奋的心情,我们讨论了第二天还有一个地方要去走走。

那是距离首都Rabat以北大约200公里的古城,Fez。

Tuesday, October 25, 2011

[Travelogue] 摩洛哥食物篇



我的帖子,印象中很少写关于食物。

对于食物,来自怡保的我,理应嘴馋。对于味蕾的需求,行动上却往往力不从心。我经常在别人推荐的食物里找到新发现,或者在论坛或游记中寻宝。你很少听见我说:我发现了哪里有好吃的。

摩洛哥篇写到这里,写一下食物吧!


摩洛哥必喝的薄荷茶(Mint Tea),就像我们平时喝的西茶,加上薄荷。摩洛哥人喝茶时都加很多糖。注意看上面的照片,小小一杯咖啡就加三块方糖!我承认自己吃甜,加两块都觉得甜。难怪这里的人据说糖尿病还蛮严重的。不喜欢薄荷的我,喝多了薄荷茶,老实说有时还觉得蛮好喝的。不知道是不是人在异乡的关系了。

典型的早餐,由于餐单都是法语,我有种在法国喝咖啡的感觉。这是在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避雨时,Cafe Excelsior没有正式的午餐提供,于是早餐变成午餐。

又是下雨之故,躲在咖啡店避雨歇息。人还在卡萨布兰卡,还是咖啡。加上圆形的面包,味道还可以只是有点硬。

这是摩洛哥的经典饮食的Tagine!相交另一种北非特色Couscous,我还是比较喜欢tagine。这煲tagine虽然其貌不扬,但味道十分好。我点的是牛肉丸加蛋的Tagine。一般上摩洛哥人吃Tagine都是以法国长面包作餐具把食物“拿起来”吃,然后把餐具也吃下去。我本身不是法国面包的爱好者,这煲Tagine里热腾腾的蕃茄汤成为了法国面包的配料。虽然价钱不算便宜,但绝对是我在拉巴特(Rabat)吃过最好吃的Tagine。

最后一周时,当地同事Youness相约聚餐在有着撒哈拉的沙漠风格的Dar Haji食物还是我们熟悉的Tagine、薄荷茶和法国面包。我对摩洛哥食物并不特别爱好,但这一餐因为不同国家的人同桌吃饭而感觉良好。

拉巴特Medina城墙外的El bahia也是家特色餐馆。我跟着当地同事点了个海鲜大杂烩,看起来很好吃其实也就那样。餐厅里的气氛很好,大家吃着聊着,时间飞快过去。

平时在囫囵吞枣的饮食中,有时候我不一定记得食物的味道。要仔细品尝才发现,味道,就在时光中停格。

我还在学习中。

Thursday, July 14, 2011

[Travelogue] 北非掠影:Gare de Marrakech相遇


走着走着就回到了Hotel Atlas。

梳洗完毕,原本打算找个有露台的餐厅吃了午餐才离开。结果发现这里在中午12点之前都不提供午餐的。你可以喝饮料,但就是没东西吃。

等不到12点后,我只好离开。临走前最后一瞥Djemaa el-Fna,再见了Marrakech。


搭德士去到Gare de Marrakech火车站,才发现前一天的德士费贵了。差了十多元Dirham,只能轻叹自己运气不好。到了火车站,买了下午两点回去Rabat的火车票。火车站旁有麦当劳,午餐就在这里解决吧。

一个人买了午餐,一转身看见一个熟悉的东方脸孔。两人不约而同露出了“咦,原来是你!”的表情。原来是前一天在Souqs市集遇见的日本女生,她叫森田聡子。我在市集闲逛时遇见她,当时她在一家店和店主还有一名日本男生一起。那个日本男生还跟我说他是泰国人,去寮国时大概学过一些泰国话的我看着他也不像,就Sawadikap一下,好奇的问了一些泰语。他笑而不答,让我觉得相当古怪,但说不出个所以然。跟店主和假泰国人交涉的过程中,我跟聡子有过短暂的交谈。她的英语不大灵光,当时我也一知半解。记得她突然问我“你有没有去那个大广场?能带我去吗?”一个陌生人问我那样的问题,我也觉得怪怪的。后来假泰国男把聡子带走,店主非常不友善地我说“你不是来买东西的就别进来市场,还在这乱搭讪。你们马来西亚人来市场却不买东西,I hate Malaysian.”我原本就无意购物,其实是这店主把我拉进店里看的。我隐约觉得他们想把那女生当羊牯砍了,转头又不见了她踪影,也只好作罢。

没想到第二天竟然在火车站重遇。

她正要乘搭火车前往北部的古城菲斯(Fez)。聡子把昨天的经历告诉了我,也印证了我的猜测。当时她确实想向我问路为名,趁机逃离市场为实。对于她的日本同胞,她直说“我讨厌那日本男生”,同时认为马拉喀什的商人不老实,处处想借机赚取游客的钱。还好,她最终没上当,却跟我一样对马拉喀什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她以有限的英语跟我描述她的旅行经历。原来年纪轻轻的她独自一人从日本来摩洛哥旅行,已经旅游了几个摩洛哥南部的城市。有几个地方她说着兴高采烈,但提到马拉喀什,她直言不喜欢这城市,太商业化了。而且这里的人是她遇过最差的摩洛哥人,这一点我深表赞同。

因为一场意外的巧遇,让我离开Marrakech之前多了一个小经历。在旅途中,遇见一个人不容易,碰见两次更是少之又少。一个人旅行,更多机会与旅人碰面。对于这些友谊,我抱着随缘的心态,也并不刻意留下联系方式。月台上与聡子挥别,朋友再见了。

火车缓缓离开了马拉喀什,我完成了周末的短暂旅程。火车上我看着照片,兀自回想这段旅行。我想起一位摩洛哥朋友说过的“Marrakech is losing its charm”。我心想若没来过一趟Marrakech是肯定心痒难挠的。不管如何,Marrakech最终会依旧繁华还是成为失落的广场,就留待旅人去鉴定吧。

Friday, July 01, 2011

[Travelogue] 北非掠影:记忆中只剩下Koutoubia Mosque

在摩洛哥生活的日子习惯了早起,周末也没例外。

星期日一早起身,还有半天才回去Rabat。天气还是一样的好,Marrakech在这个季节比靠海的Rabat热,适合怕冷的我。

决定先到Koutoubia Mosque那儿看看。其实一到达马拉喀什,就不可能错过这座高达七十米的地标建筑。之前在Rabat探访的Le Tour Hassan也是遵照Koutoubia的设计而建。当年的清真寺其实并没有对准圣城麦加的方向,而到后来才发现并修建的。Koutoubia Mosque除了是历史建筑,这清真寺也是马拉喀什旧城区的指南针。迷路了,抬头寻找清真寺的踪影。就能指引方向。

Djemaa el-Fna旁的邮政局

蓝天下的Koutoubia Mosque


在高塔下我看见来来往往的旅人对它发出声声赞叹,在蓝天的衬托下,Koutoubia Mosque仿佛定海神针般守护着古城区。原本打算去Saadian Tomb,后来却迷路了,看了一下其他景点的介绍,没什么太大的兴趣也不打算去。于是我就在Koutoubia附近晃荡,人群稀少的周日早上,感受不一样的游客城市。

Hammam, 土耳其浴,我没试过。


本地人群

走过一些街道,我拿起相机要把街景拍下时,忽然一个年轻小伙子跑过来“Konichiwa!”。又是Konichiwa!这些天我已被Konichiwa得没感觉了,只勉强笑了一下,不打算理会他。不出所料,接下来他就伸手跟我要钱了。只是方式比其他摩洛哥人多了一点创意,说我不能在这街上拍照,拍照要给他钱的。我不知道他说的是阿拉伯语还是法语,反正我半句也不懂,是靠肢体语言了解的。

拍照还要给钱?这条路你的咩?有了之前的经验,以为转身离开就没事了。没想到此人继续纠缠,而且说的都是我听不懂的语言。我有点恼怒,用广东话回应,干脆来个鸡同鸭讲。说了半天火星语言,小伙子看我赖死不给钱,突然冒出一句:“Fuck You!”

什么?!我感觉自己脸色变了。还不够,他再加一句。“Fuck your mother!”原本已经不耐烦的我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直接用英语破口大骂直到他离开。我承认自己的脾气不是很好,但比如撞到陌生人时就算不是我的错也会跟别人说对不起的那种。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骂得理直气壮,并没有加半句粗口。我把所有知道的粗言秽语在心中默念了数遍也无法浇熄我当时的怒气。后来想想,这个不会说英语的人怎么就能流利地爆粗,猜想是从外国游客那学回来的。外国游客为什么会这样骂人,可能他也不是第一次去“Konichiwa”别人了,活该被骂。

城墙

马车缓缓驶过清真寺

Koutoubia Mosque

一座不知名的粉红清真塔

城墙之内


发生这样的插曲,我突然间没了心情。我还是在街上闲逛,依然拍了不少照片。那些艳丽的照片,无法叙述我那复杂的心情,反而有点格格不入。我沿着medina的城墙一路走回Djemaa el-Fna,依旧看见Koutoubia Mosque高耸于Marrakech的天空之上,成了我当天回忆的唯一依据。

那两天,天气很好。每次打开马拉喀什的文件夹,看着一张张照片。那段旅程有快乐也有不快,照片无法尽述我的感受。lonely planet里这么形容的:Though no fault of their own, maps can’t do central Morocco justice。仿佛medina的迷宫,我仍然无法定义马拉喀什这个地方。也许要亲自在狭窄的巷子里头迷失一次,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丰富的历史和现代旅客堆砌起来的那些关于马拉喀什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