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浮光掠影] 夜景 - 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 Esplanade

整理旧照片时发现2007年去新加坡拍的照片,都没有放过在部落格里。

那时我还使用着我的Canon Powershot A700,在这里分享两张夜游新加坡河附近时拍的夜景。当中有新国的鱼尾狮像(Merlion)和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

Esplanade

Merlion

Thursday, January 15, 2009

[Travelogue] Balik Pulau 浮罗山背摄影行

在Penang Bridge Run的前一天,收到中学朋友阿Tim的邀约,找来一名临时模特儿作人像摄影的练习。第一次这样拍摄人像,其实是非常紧张的。拍摄完毕后,阿Tim建议带我到浮罗山背(Balik Pulau)走走兼拍照。我对于风景照的掌握其实比人像好很多,虽然浮罗山背我已去过数次,但都没能好好的走过这百年小镇,当下就答应了。随行地还有两位新相识:当天的模特儿Eileen和摄影的Jamie

浮罗山背,位于槟岛西部,高山环绕的地理环境下,这小镇与槟岛东部的繁荣景象相比,完全是不同的世界。即便如此,缓慢的小镇发展,仍然有其朴素的魅力。浮罗山背人民大多从事农业,当中果王榴梿就有好几个出名的品种,而豆蔻也是浮罗山背特产之一。

阿Tim老家就在浮罗山背,这一次的行程就由他来带领。首先便去了我常常想去看的浮罗山背稻田。这片稻田位置有点隐蔽,但其实就在Sungai Burung后面而已。拐了几个弯,路渐渐变窄,我们就抵达了稻田的范围了。其时天空正蓝,非常好拍照,但是我们来错了时间,大部分的稻米都被收割了,只留下一片空旷的田野,和一些刚插秧不久的田地。如果迟一两个月来,就能看见绿油油的稻田了。

Sungai Burung稻田

看完稻田后,我们决定到镇中心去。把车泊好后,我们决定边走边拍,看看镇中心的人文景色。镇中心其实不大,说穿了其实就只一条大借,两排店铺。这里也有好些华人店铺,保存着传统的建筑风格。我们先到一家卖叻沙(Laksa)的店解决午餐。这家店我本身有来好几次了,他们的叻沙味道不错。除了一般槟城吃到的亚参叻沙(Assam Laksa),这里还有娘惹叻沙(Nyonya Laksa)。浮罗山背这地方的叻沙也挺出名的,据说马来同胞的浮罗山背叻沙(Balik Pulau Laksa),便宜又好吃。

街角一隅

亚参叻沙和豆蔻水

吃了午餐后,我们一行人就在店铺间走走拍照。有一间老屋伫立在一群店铺间,就是浮罗山背人们口中的“一百号老屋”了。这间一百号老屋,保存着传统的华人建筑风格,跟槟岛乔治市和马六甲常见的老屋类似,是浮罗山背的历史见证。据说现在里面还有人住着,可惜不开放参观。

一百号老屋

在浮罗山背市区,有这么一间银器店,老店主还是以手工制造银器。多亏阿Tim的带领,才知道原来这间店就在浮罗山背市区交通圈对面的店。老银匠见我在门外拍摄陈旧的招牌,猜想我是外地人,主动邀我们进去参观。这家名为列源金铺的大金店,是槟岛硕果仅存的手工银饰店,是老银匠邝进盛(68岁)祖传三代的心血。

巧手老银匠

打银多年的邝老,银艺才华获得识货之人的赏识,他透露常有外国人特地来买银饰及考察取经。名扬四海的他,每年都有许多前来寻宝的国内外游客。健谈的邝老也不吝啬分享他打银的功夫和经验,还把他的珍藏拿出来给我们欣赏和拍照。其中,可爱轻巧的小热水瓶及茶壶是他的得意力作。还有许多复杂的银雕,如“龚”字、小龙等,邝老称他年事已高,已无法再造出同样的雕刻。许多独家珍藏,也只能看不能买了。

珍藏银饰

离开列源金铺后,阿Tim带我们走到浮罗大借尾端。经过圣心学校后,我们看见一座大教堂-耶苏圣名堂(Church of The Holy Name of Jesus)。这教堂建于己于1854年,至今已有超过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了。当时里面空无一人,我们也捉紧机会,好好拍照。教堂的尖顶上也许有鸟窝,隔一阵子就看见一群鸟在教堂上盘旋。在空无一人的当儿,仿佛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气氛。教堂的建筑虽然不算非常宏伟,但它的存在具有历史意义。装饰教堂的彩色玻璃也衬托出一份幽雅的美丽。喜欢拍照的我们当然没有放过找寻最好的角度,为这教堂留下一刻永恒。Church of The Holy Name of Jesus


结束浮罗大街的行走路程后,我们决定回程了。回程前,阿Tim特意绕道带我们到临近的浮罗勿洞(Pulau Betong)渔村参观。浮罗勿洞我之前来过数次,都是到大沙坡(Pasir Panjang)那儿看日落,却不认得去渔村的路。渔村是摄影的好题材,可惜当时没看见渔船捕鱼满载而归的情景,而近黄昏的时分,厚厚的云层阻挡了日落的彩霞。非常疲累的我,随意靠近渔船处,拍了一些照片。然后我们就回去槟岛东岸,离开这世外的浮罗山背。

浮罗勿洞渔村

在浮罗山背这一走,才发现原来一条街道也处处充满惊喜。这个百年小镇,真的需要用心地去体会,就能发现其迷人之处。

Monday, January 12, 2009

[继续乐与路] I Hate (like) This Part Right Here



最近听过的流行歌曲中,注意到Pussycat Dolls的这首《I hate this part》。流畅的曲和很棒的编曲,叫人轻易的记住了。个人对编曲中不断重复的钢琴声甚是喜爱。

因为《I hate this part》,也同时注意到另一首中文歌曲,新加坡歌手林俊杰的《不潮不用花钱》。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已觉得chorus部分,特别是前两句,与PSD的歌非常相似。后来听时觉得编曲也蛮像的。要说林俊杰抄歌的话,两首歌发表的时间差不多,谁比较早完成没有人说得准,或许真的象一些专人所说的,旋律相似是巧合而已。浏览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些网友的讨论就抄歌事件作出相当不理智的回应。歌迷护主心切虽然是意料之中,但却无法带来有效益的观点。

要写的重点其实不在抄袭,旋律是有点相似,但歌曲的成品却有差别。本来也没什么听林俊杰的歌的我,对他这首新歌同样欠缺好感,也许是曲风还是歌词的问题,也不必深究。别误会,我也不特别喜欢Pussycat Dolls主攻的舞曲类型。但这首歌却叫我一听再听。同样的旋律,不同的表现,也显见了不同程度的功力。

非常地喜欢这首《I hate this part》,主音Nicole的表现很好,听了让心情开朗不少。

Sunday, January 11, 2009

[Random Thoughts] 不完美的豪斯医生

Dr House M.D.
我不止一次重看《豪斯医生》这部美国连续剧。

这部连续剧,讲述的是中年诊断科主任豪斯医生的故事。此人脾性古怪、高傲、固执、又孤独寂寞。本来就不是个讨喜的角色,可是他偏偏医术高明,任何不可能解决的病例到了他手里都迎刃而解。这样的一个医生,却又染上毒瘾,嗜吃止痛药;而且每每不按牌理出牌,喜欢走钢索般的冒险,可每次逢凶化吉,叫观众看得又爱又恨。

人并非生而完美呵。

整部戏,除了围绕在主人公豪斯医生,还有他身边的医生们:外刚内柔的女院长,婚姻失败的好友肿瘤科医生和常被他唤使的下属们。这些医生的生活并非我们想像中多姿多采,而充满许多灰暗面。这些人物角色刻划分明,虽然他们都是首屈一指的一流医师,但面对生活的本质时,他们有著各自的烦恼和缺点,往往在面对病例,面对生病和死亡时显现出来。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完美,更贴近我们带点残缺的,不完美的人生。我们也许穷一生之力,去追求不可能的完美,却不知道,缺陷也是另一种美。

在面对不同的病例时,许多生命中的小细节一一浮现。而通过这些小细节的剧情,在对话中探讨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层意义。而我喜欢这样的表达,通过人物所描述的情节,不一定是我们能接受的;这往往使我陷入了剧情一同思考。在第三季的十二集里,豪斯医生面对被性侵犯过的女病人,他们的对话,更像是说给自己听的。当豪斯医生怀疑女病人为什么选择他而非心理医生时,她说:

“这并非我意愿。生活就像一间间被隔开的房间,我们刚好同时被困在同一个房间里。你身上有某些东西,告诉我仿彿你也承受著巨大的痛楚。”

戏如人生,能够享受娱乐的同时,也刺激思考的空间。我想我会在缓慢的剧情发展中,继续思考这不完美的人生。


本文也刊登与中国报《天下无双》专栏:
不完美的豪斯医生
豪斯医生探讨人性

Wednesday, January 07, 2009

[浮光掠影] 怡保火车站 Ipoh Railway Station


圣诞节的假期,去了吉隆坡一趟。只是这次在老爸的介绍下选择了搭火车前往。工程搞了好久的双轨铁道,交通部长都换人了,终于在2008年尾开始启用。而我这趟下首都的车程共三小时,对于火车来说算快了。这也为怡保来往吉隆坡提供多一项选择。虽然我坐得不是很舒服,但至少没有重演一年前下新加坡时的严重延误的惨状,希望铁道局能保持这样的水准。

换上了双轨铁道,废弃一段日子的火车站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美丽的火车站是我最喜爱的怡保地标,典型的殖民风格建筑,建于1917年。首都吉隆坡率先建造了殖民风格强烈的火车站,当时怡保还处于锡矿业蓬勃的美好时期,一群矿业老板遂建议英殖民政府在怡保也应该建造类似建筑以象征其经济发展程度。于是怡保有了这么一座漂亮的建筑物。火车站楼上有英式风格的旅馆,现今看来怀旧风味浓烈。其圆形的屋顶及拱门的设计跟吉隆坡的火车站一样,取自印度的设计风格及概念。今天的怡保火车站也被许多人浪漫地称为“怡保的泰姬陵”(The Taj Mahal of Ipoh)。

在雨水纷纷的假期,难得在星期天遇上蓝天白云的早晨。跟家人在旧街场吃了早餐后回程的路上,望见早晨的天气竟然如此难得的好。赶紧把握机会,拿了相机到火车站去,好好的拍照。我独自在火车站四周徘徊,尝试以不同的角度拍摄。那片湛蓝的天空,让我开心了好久。



火车站前的小公园,右边的建筑物是怡保市议厅,也是殖民风格的建筑。




这张是意外收获。原本打算离开的我,停车回去拍下图的圆塔。结果发现这角度不错。流动状的白云增添了气势。


我在Multiply也贴了这组照片。一些朋友说颜色调得过曝了,所以在这里放的照片都调回没那么曝。大家可以作个比较再给些意见。

Monday, January 05, 2009

[继续乐与路] 那一年的KTV

那时我大学第一年。

当时的华文学会创作比赛,家凯在明贞的怂恿下,真的写了一首曲。对歌曲创作没什么概念的我们,纯粹只是玩票性质,写一首属于大家的歌曲。那晚,我们一伙人聚集在讲堂的某间课室,凝神聆听钢琴弹奏出的声音。听完了,大家一起来填词。

那首歌的调调,离不开伤心欲绝无病呻吟的爱情。问题在于,歌词怎么写?我们像华文学会会议般讨论。但写歌词,却不怎么会。曲子已经完成了,歌词却几句几句吊著无法成形。十一点多了,不如喝个茶再说吧!好啦就去喝茶了。

我们各自回宿舍一会儿,休息片刻。忽然我瞥见广安刚买的新书,刘若英《一个人的KTV》,顺口哼了一小段副歌“一个人的KTV……”还真能配上那歌曲呢!广安听了马上有灵感,于是副歌在五分钟内搞定,再草稿几段verse的歌词。

喝完茶后,大家都觉得可以了,其实也感觉相当累,demo还没录呢。谁知那段verse的歌词,因为仓促间加上,之后记不清楚音乐,结果全写错了!后来左改右改,把KTV的场景写进歌词里,成了一首斯人独憔悴的悲伤情歌《一个人的KTV》。

歌唱部分,当然由当年歌唱比赛冠军坤豪发挥所长。只是我们当时完全不会用电脑录製,只好用个数码录音机,录下我们年少的癡狂。钢琴的声音,坤豪的歌声和很多嘈杂声;这样的录音效果当然是决赛梦碎啦!对于后来我们几个搞创作的,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起点。

不久后,我们这班朋友有一半跑去赛城,继续完成大学的梦想。后来,我们几个在马六甲的,成功将《一个人的KTV》这首歌带入第二次创作比赛的决赛中,赢得掌声。我一直记得,那个躲在课室的半夜,我们屏著呼吸静静聆听录音现况。那是一首寂寞悲情的歌曲,但记载著那一年美好的菜鸟时光,几个人的友情故事。

那一段时光场景,那美丽的青涩岁月,在一首属于我们的歌曲里。


本文也刊登于中国报《天下无双》专栏。
那一年的KTV
一個人的K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