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Buck Short: Halal & Loving It”专辑封套
上个月某夜跟志伟谈起一些马来与中文音乐的趋势,一天后造就了以下的文章。第一次登上星洲日报了,还蛮开心的。
从马来乐坛火红现象谈起
作者:沈志伟 与 梁广康 (2008年1月6日刊载於星洲日报言路)
去年十二月,某家电臺在雪州的某商场外举行电臺週年庆。马来独立乐团Hujan和Meet Uncle Hussain是当晚最火红的表演嘉宾。乐团出场即获得如雷的欢呼声,年轻观众情绪出奇高涨。这与一年前本土马来乐坛的萎靡状态截然不同。在此之前,印尼流行曲不断犯境,乐坛被强势的邻国音乐“侵占”得透不过气。当时本土乐团的受欢迎程度难以与今日相比。
随著网络的蓬勃发展,新元素突破传统的传播方式传入歌手的耳朵。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灵感结合本土的风格与传统音乐,化成扣人心弦的曲目为马来乐坛掀开新篇章。自2007年中叶,独立音乐收到电臺的亲睐与发掘。电臺为另类音乐专设排行榜并给予“独特”的音乐非常大的支持与很高的曝光率。原本是网络歌手的Hujan乐团,极短的数个月内扶摇直上,获得惊人的支持。几家电臺不断挖掘有才艺的“独立” (Indie )音乐和网络音乐使到本地非中文乐坛短时间内扭转颓势,Bittersweet,One Buck Short,Silent Scream,Pop Shuvit,Flop Poppy变成年轻听众耳熟能详的名字。
中文乐坛当然不乏突破现有框框而作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人,诸如台湾的陈珊妮、黄立行、陈绮贞、自然卷、张悬;香港的林一峰、AT17、The Pancakes、My Little Airport、黄贯中、人山人海。他们的音乐当中,民歌、英式摇滚、嘻哈、重金属、迷幻电子音乐等,并非主流曲风,但充分发挥创意。但主导音乐动向的电台却认为它们无法吸引听众,恣意把它们边缘化。
黄明志是一位凭著互联网在华人社会迅速火红起来的大马人。他靠其独特趣味的饶舌歌曲与刁鉆的歌词得到群众支持。不过无奈的是居然没有任何一家中文电台介绍他的歌曲,只是片面地谈论政治课题上的纠葛。从网路歌手到後来发片,黄明志的歌曲始终没能荣登大马中文电台的殿堂。中文电臺一向来号称“支持本地创作”,但行动与口号有些出入。
唱片业里有一重製做手法称为 “reference” (参考)。业者一旦发现某曲风或某歌手路线受欢迎,便会蜂湧“创作”出旋律相似的歌曲。这种抄袭风气已经泛滥。因此扭开中文电臺,缺乏创意的“创作”比比皆是。此歌与彼歌相差无几;此歌手与彼歌手路线极为相像。因此市场上的专辑性质不断重叠,造成许多歌手泡沫化,红不起来。
某些唱片业者甚至指定作曲者需遵循旨意“创作”出指定类型的歌曲。他们要的是那些朗朗上口的“卡拉OK型”音乐,以方便登上K歌榜,让自己能够从卡拉OK业者抽取版权费。美国唱片业称这类歌曲为“Middle of The Road Music”(中庸派)讽刺这类缺乏艺术价值,纯粹为了盈利而做的歌曲。
提倡自由创作的西洋乐坛千变万化。97及98年流行另类摇滚;99及两千年,拉丁歌手占据英语乐坛。01至03年,黑人嘻哈及説唱音乐领航。 2004冒起加勒比海 Reggaeton音乐。近两年内舞厅音乐(Dancehall)开始流行起来。十年的光景,英语乐坛变化有如沧海桑田。马来乐坛也从被印尼歌曲阻击的惨状赢回市场。但是中文主流乐坛仍然死搂著N年前的音乐无法突破。
主导音乐动向的电台需要大改进。音乐节目主持人迫切需要汲取音乐知识和提高鑑赏能力,并且在挖掘新曲风、新元素上多下工夫。勿随便把稍微轻快的歌曲或击鼓较多的音乐称为“摇滚”或甚至随意把拥有饶舌元素的歌曲指为“嘻哈”,对所有新歌曲只称讚不批评。
不断抄袭“中庸派”音乐的製做手法已经是个死胡同。性质不断重叠的“新秀”无法吸引听众购买正版专辑。继续推出千篇一律的“卡拉OK”歌曲使到中文市场被外语歌曲吞噬。创作不应该是为了赚取特定盈利而预设目标。“有创意”的旋律必须在自由的气息下孕育而生。这才能为中文流行音乐作出改革。
你好~
ReplyDeleteblueglory,
ReplyDelete原来是本地独立音乐人..幸会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