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4, 2009

[浮光掠影] 日落篇: 槟城Sungai Batu的黄昏

Sungai Batu Sunset
有人说,喜欢日落的人都有点多愁善感。

我承认我有一点。

那天,炎热的天气,天空湛蓝的不得了。在黄昏时分,带着尘封一段日子的相机,到附近的Sungai Batu去拍日落。

Sungai Batu是槟岛南面的一个小海滩,海面上有很多贝壳,,常有人在这钓鱼,偶尔有渔船经过。

Sungai Batu SunsetSungai Batu SunsetSungai Batu SunsetSungai Batu SunsetSungai Batu SunsetSungai Batu Sunset
我拿着相机,观察蓝天转黄的变化。看着太阳落下的方向,我一直纳闷那角度如何看见太阳从海平线上消失,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有季节性的。年尾时,夕阳会比较靠近南部,所以在南面的Sungai Batu就能看见太阳从海平线落下了。

独自一人的黄昏,有点平静,有点寂寞。

Thursday, May 21, 2009

[Random Thoughts] 方言文化

生活在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里,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触及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渐渐地我们口中的语言也掺杂了不同的语言,我们的中文也经常引用马来文,沟通之余也蛮传神的。无怪人人讲我们的语言像一盘罗惹,左捞右掺,反而成为了马来西亚的独有文化。

小时候,家里讲广东话,社区的环境也讲广东话。讲广东话,其实也没什么不妥,奇怪的是,在学校里我们不被允许讲方言的。在印象中的校规里,讲方言跟讲粗话没什么两样,都必须接受惩罚。当时懵懂的年纪,只好乖乖听学校老师的话。现在想起来,其实语言也算是文化的一种,虽然学校强制性要求我们使用华语,也许是教育措施所致,也许是用心良苦掌握好一种语言,但这无疑间接或直接地扼杀了另一种文化的传承。所幸的是,我中小学的朋友,毕业多年后见面,依然是用大家熟悉的广东话。

大学毕业之后,我只身来到槟城工作。福建话一窍不通的我,在沟通方面也面对不少问题。后来我像婴儿学步般慢慢学到现在,虽然还不能出口成章,但也能懂个大概。这学习过程中也了解到槟城福建话的地方特性,有趣的很。一位研究语文的朋友告诉我,方言的使用率其实逐年下降,本土方言迅速地被强势的华语所取代。他悲观的表示,现在的年轻夫妇在家大多跟孩子以华语沟通,祖辈过世后便失去了方言的环境。我们熟悉的乡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灭绝的困境。

我虽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也深知文化的传承跟语言脱离不了干系。一种语言跟其承载的文化实则是唇亡齿寒。而本地中文媒体也开始报道及鼓励人们使用乡音以避免文化的流逝。联合国也在2001年宣布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这日子主旨要加强人们对文化多元价值的了解,并能互相包容,好好相处。我们身处多元文化的环境,更能感同身受,知道互相包容和理解的重要性。

让我们继续发扬自身的文化多元性吧,别让自己的文化销毁在我们手里。最简单的方式,从讲话开始做起。

本文也刊登于5月18日的中国报《天下无双》专栏。
方言文化
文化多样性

Monday, May 11, 2009

[继续乐与路] 双陈故事

上一次买正版专辑,是几时的事了?

我还记得,上一次买的正版专辑,是陈绮贞的《华丽的冒险》。我不买翻版,却很少正版专辑值得花费购买。而现在的歌曲越来越多越泛滥,就算下载了也不一定会听。有时侯,连下载的动作都显得多余。

上个月,我一口气买了两张正版专辑,还是台湾版的。第一张,已经提示了,不难猜。就是陈绮贞的最新专辑《太阳》。另外的一张,是陈珊妮的《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么巧,两位女歌手都姓陈。

陈绮贞的专辑,早在正式出版前决定购买。但三年前的经验告诉我在马来西亚不容易找,而且上次买到的是大马版的。没想到她今天在马来西亚的地位也不同了,不过这是后话。这次要特别感谢MMU的学妹嘉佩,多得她的帮忙,才能从台湾购买到《太阳》,而且还是预购版,赠品是一系列的明信片,照片应该是陈绮贞拍的吧?她的朋友也很好人的,把陈绮贞演唱会洒在天空的叶子捡下来,连同专辑寄来马来西亚。这也太强了吧?

帮我买专辑的嘉佩,应该在华文学会同学会聚会里有过一面之缘。后来我找到她的部落格,才发现原来她是陈绮贞的歌迷。以前在大学搞创作坊时,记得一次在发表会的试音活动中,有人用吉他弹奏了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原来就是她。这世界还真小,不管怎样,真的要谢谢她。

听了《太阳》专辑,觉得不如上张的《华丽的冒险》来得惊喜,也许跟大部分的旧曲有关系。而编曲延续了上张的作风,也让人容易捉摸了。无论如何还是很喜欢这张《太阳》专辑,比较喜欢编曲较华丽的几首,《太阳》、《鱼》、《烟火》,而《狂恋》也不错,但对于demo版本的印象太深刻了,喜欢demo的竭斯底里的呐喊,不过完整版的钢琴部分也很吸引。不难发现这张专辑的歌曲是比较趋向流行口味的歌曲了,网上还掀起一阵舆论。对于一向喜欢小众口味的朋友也许无法接受这样的转变,我听歌反而很单纯,好听就行了,不是吗?

而陈珊妮的专辑更早发行,只是一直没注意到。以前一直听过这名字,真正听她的歌还是上一张获得金曲奖的《后来,我们都哭了》。后来我翻了她的旧作《拜金小姐》来听,有种惊艳的感觉。觉得要听她的歌还必须花一些时间,她的歌没什么商业味,但词曲都属于细腻的作品,偶尔在文字上带点玩味,适合反复地聆听。这张专辑还在听,最有印象的是第一首改自萧邦的《离别曲》,还邀到SHE的Hebe合唱,是一首好好听的歌。

帮我从台湾带回陈珊妮的专辑的,是我小学到现在的朋友阿蔡。记得以前中学时我们都很喜欢陈奕迅,还有林夕的歌词。在我开始听谢安琪时,他也强力推荐过给我。他现在也开始听陈绮贞了,哈哈。

拥有自己喜欢支持的歌手的专辑,感觉太好了。

Saturday, May 09, 2009

[Random Thoughts] 峇厘岛的纪念品



同事去峇厘岛游玩,我介绍了上次的司机Wayan Kiong给他。会做木雕的Wayan Kiong送了一些木雕给这团客人,也多做一个送给我。

猴子在峇厘岛是神圣的动物,起影响源自于罗摩衍那的神猴哈努曼。还记得岛上的猴子都不怕人类的。

如果有机会,还是想再去峇厘岛。

相关游记:
峇厘初体验

Friday, May 08, 2009

[浮光掠影] 金马伦茶园 Cameron Tea Farm

Cameron Tea Farm

去年年尾圣诞节假期的时候,跟双仪和朋友一起去金马伦游玩。金马伦高原靠近怡保,对我来说自然不会陌生,小时候常跟家人去避暑去到怕。印象中最后一次去金马伦是中四的集训营,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圣诞节,选错了日子,在金马伦塞车塞到傻,然后又下大雨。三天两夜多时间都窝在公寓里懒出去,搞搞火锅,又冷又热的晚上还是过得不错。只是少了机会拍照。

还记得在日惹背包旅行时遇见高山茶园的意外惊喜,这次对金马伦的茶园风景也相当期待。原本最后一天离开前要去BOH的茶园,但大雨来得不是时候,只好作罢。翻了照片,就剩下这张在Cameron Valley拍的茶园尚算可以。

那去不成的茶园,相信是我重临金马伦的动力和原因。

p/s:后来成功重游。照片游记如下:
重遇金马伦
金马伦风光

Monday, May 04, 2009

[Travelogue] 香港印象:星光大道


尖沙咀海旁的星光大道,是为表扬电影工作者而设,这条街道有许多台前幕后的巨星及杰出电影工作者的牌匾和手印,还有香港电影百年史的简介,其中以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的两米高的铜像最为人注目。

我这看香港电影长大的人,当然对港来坞的巨星一点也不陌生。顶着太阳,跟每个偶像巨星的手印合照,相当有趣。而不同时代的名字,也呼唤着香港电影在不同时代的辉煌记忆。

汪洋中的一艘小船。

中式帆船,纵横维港多年的商船,现在成为游客游维港的工具。我记得小时候在哪里看过这帆船,好象是许冠杰的专辑里,那是我印象中的维港风景。